亡国简介

亡国,汉语词语,拼音为wáng guó,注音ㄨㄤˊㄍㄨㄛˊ,指国家灭亡或政权丧失,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其核心含义包含三重维度:一指政权覆灭的动态过程,如《史记》载“亡国之徵”反映周王室衰微;二指被灭亡的历史实体,如杜牧泊秦淮》“亡国恨”指代已消亡的政权;三喻濒临崩溃的政权状态,如《盐铁论》以“秋蓬被霜”隐喻将亡之国。

词源自先秦政治话语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论述政权存续的核心概念。《礼记》《孙子》等典籍奠定其基本语义框架,汉代文献如《史记》《盐铁论》强化其政治警示功能,通过灾异论与历史案例阐释治国之道。唐宋时期扩展为兼具史学反思与文学意象的复合概念,如诗词中以“亡国”承载文化记忆,深化其社会隐喻层次。

刘辰翁·亡国的古诗(共1首)

  • 1.《宝鼎现·春月宋朝·刘辰翁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
刘辰翁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