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简介

亡国,汉语词语,拼音为wáng guó,注音ㄨㄤˊㄍㄨㄛˊ,指国家灭亡或政权丧失,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其核心含义包含三重维度:一指政权覆灭的动态过程,如《史记》载“亡国之徵”反映周王室衰微;二指被灭亡的历史实体,如杜牧泊秦淮》“亡国恨”指代已消亡的政权;三喻濒临崩溃的政权状态,如《盐铁论》以“秋蓬被霜”隐喻将亡之国。

词源自先秦政治话语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论述政权存续的核心概念。《礼记》《孙子》等典籍奠定其基本语义框架,汉代文献如《史记》《盐铁论》强化其政治警示功能,通过灾异论与历史案例阐释治国之道。唐宋时期扩展为兼具史学反思与文学意象的复合概念,如诗词中以“亡国”承载文化记忆,深化其社会隐喻层次。

张可久·亡国的古诗(共1首)

  • 1.《水仙子·怀古元朝·张可久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怀。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张可久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小(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