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简介

秋季(英语:autumn),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现常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秋季,是热与凉交替的季节。初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深秋后,白天艳阳高照,间清凉干燥,早晚温差较大,雨水减少,水分滋润不足,因此,秋燥成为深秋的主要特点。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刘禹锡·描写秋天的古诗(共5首)

  • 1.《望洞庭唐朝·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2.《秋词唐朝·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3.《秋风引唐朝·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4.《始闻秋风唐朝·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 5.《秋声赋唐朝·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