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

张晓虹·清明节古诗(共3首)

  • 1.《唐多令·清明扫墓见故宅玉兰花谢近现代·张晓虹玉蕊谢空庭。寸心凋欲零。恨东风,反复无情。任尔娇莺啼晚树,浑不似,旧时声。惊梦起三更。阑干何处凭。忆年年,底事匆匆。凉月如舟花若水,人去后,独飘萍。
  • 2.《踏莎行·写在清明近现代·张晓虹芦碧洇声,苇绡绾素。东风一笛哀哀诉。灯前和泪赋清明,草成犹带泠泠雨。月照人归,莺来燕去。梦痕留在牵肠处。半笺词草尚摇青,诗花已浸黄昏露。
  • 3.《临江仙·清明感怀近现代·张晓虹又是清明飞泪雨,此时最易销魂。长安街上正纷纷。谁知人海里,多少寂寥心。来去春秋归旧梦,风前词草常新。莺啼雁唳不堪闻。一摞难了债,半纸碎诗文。
张晓虹,笔名潇潇,1958年8月生,东滨州人。曾为滨州市沾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干部,《中华诗词》责任编辑。国防大学中华军旅词研究创作院创作部主任,《中华军旅诗词》副总编辑,《诗词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