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简介

兴亡,汉语词语,拼音为xīng wáng,指兴盛和衰亡,多用于描述国家局势变迁或特指衰亡。该词源于《尚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其内涵包含两层:一指政权更迭中的盛衰现象,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以《春秋》观兴亡轨迹,晋葛洪抱朴子》论兴亡与祸福、盈虚的关系;二特指衰亡。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

该词自先秦沿用至清代,成为历史书写的重要视角。宋代辛弃疾南乡子》以“千古兴亡”抒沧桑之感,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用“百代兴亡”揭示朝代更替必然性。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理念亦与兴亡观形成深层关联。

蔡襄·兴亡的诗句(共1句)

蔡襄的诗词曲代表作
蔡襄(1012年3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宋孝宗时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他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他工书法,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