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简介

天子,汉语词汇,拼音为tiān zǐ,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源于“君权神授”观念,指帝王作为“上天之子”执掌人间政权。其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典籍,汉代后逐渐成为主流帝王称号。

该词内涵以“敬天法地”为基础,强调帝王需具备“仁德”以配天命。儒家主张天子应修“天爵”维护四海安定,周代分封制中将其定位为“父天母地”的嫡长子统领诸侯。汉代“感生帝”学说将帝王血脉与天神关联,宋代张载提出“天地为父母,天子为宗子”,转向伦理化阐释,明代则重构祭祀制度淡化神性色彩。

“天子”概念历经演变:夏商周时期与农耕仪式结合,汉唐融入阴阳五行学说,宋明经儒学改造趋于哲理化。周人以“代天养民”责任确立天人关系,秦汉后“皇帝”成为正式称谓,但“天子”仍作为政教符号贯穿帝制时代,成为巩固皇权与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石。

诸葛亮·天子的诗句(共1句)

诸葛亮的诗词曲代表作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