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简介

天子,汉语词汇,拼音为tiān zǐ,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源于“君权神授”观念,指帝王作为“上天之子”执掌人间政权。其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典籍,汉代后逐渐成为主流帝王称号。

该词内涵以“敬天法地”为基础,强调帝王需具备“仁德”以配天命。儒家主张天子应修“天爵”维护四海安定,周代分封制中将其定位为“父天母地”的嫡长子统领诸侯。汉代“感生帝”学说将帝王血脉与天神关联,宋代张载提出“天地为父母,天子为宗子”,转向伦理化阐释,明代则重构祭祀制度淡化神性色彩。

“天子”概念历经演变:夏商周时期与农耕仪式结合,汉唐融入阴阳五行学说,宋明经儒学改造趋于哲理化。周人以“代天养民”责任确立天人关系,秦汉后“皇帝”成为正式称谓,但“天子”仍作为政教符号贯穿帝制时代,成为巩固皇权与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石。

王安石·天子的诗句(共3句)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