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简介

天子,汉语词汇,拼音为tiān zǐ,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源于“君权神授”观念,指帝王作为“上天之子”执掌人间政权。其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典籍,汉代后逐渐成为主流帝王称号。

该词内涵以“敬天法地”为基础,强调帝王需具备“仁德”以配天命。儒家主张天子应修“天爵”维护四海安定,周代分封制中将其定位为“父天母地”的嫡长子统领诸侯。汉代“感生帝”学说将帝王血脉与天神关联,宋代张载提出“天地为父母,天子为宗子”,转向伦理化阐释,明代则重构祭祀制度淡化神性色彩。

“天子”概念历经演变:夏商周时期与农耕仪式结合,汉唐融入阴阳五行学说,宋明经儒学改造趋于哲理化。周人以“代天养民”责任确立天人关系,秦汉后“皇帝”成为正式称谓,但“天子”仍作为政教符号贯穿帝制时代,成为巩固皇权与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石。

黄庭坚·天子的诗句(共4句)

黄庭坚的诗词曲代表作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