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简介

世事(shì shì),汉语词汇,原指古代士农工商等职业的技艺,后扩展为涵盖世务、时事、人情世故等内容的综合性概念。其注音为ㄕˋ ㄕˋ,现代多指世间事务或处世经验,如南宋陆游书愤》中“世事艰”即指社会现实之艰难。

该词内涵分为三层:一为古代职业技艺体系,如《周礼》记载以“世事教能”传承技能;二为抽象社会动态,如《商君书》关注“世事之变”;三为人情往来,《晋书》载阮籍“不与世事”体现其世俗交际含义。词义在唐宋诗词中常寄托人生哲思,明清文学则多用于描摹社会局面。

“世事”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指代职业分工。汉代后语义泛化,魏晋时期与隐逸思想结合,至近现代保留指涉社会现实的功能。陕北方言沿用其指代当代社会的用法,日语则直译为“世事”,侧重世俗事务描述。

汪元量·世事的诗句(共1句)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亦自号水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