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简介

人心(汉语拼音:rén xīn),儒家术语,出自《黄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外文译作"the will of the people"或"conscience",指人的感情、愿望及道德意识。该词与道心构成相对概念,朱熹提出"道心唯微,人心唯危"思想,认为人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性欲望,需由蕴含道德理性的道心主导,以防社会失序。儒家秉持"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孟子提出四端之心彰显善性气质。

在哲学层面,人心被定义为人对情感的具象化表达,既包含善性气质(如孟子四端之心)也包含恶性气质(如荀子利心),需要通过天理改造转化为道心,实现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人的普遍性超越。传统儒家视心为生存与实践的基础,既主宰感官活动,又为思维行为提供动力。

该术语衍生出"人心所向""人心向背"等成语,前者强调群众拥护趋向,后者反映民意支持与反对的辩证关系。道家则认为道心与人心成正相关,道心越胜则人心越善。

姜夔·人心的诗句(共1句)

姜夔的诗词曲代表作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塍。有《白石道人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