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简介

羁旅(拼音:jī lǚ),汉语词语,指长期寄居他乡或客居异乡的人。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齐侯与敬仲关于"羇旅之臣"的对话,后《周礼·地官·遗人》记载通过物资储备接待羁旅人群,郑玄注其为"过行寄止者"。

该词具有双重语义:既表示寄居他乡的生活状态,也指代处于这种状态的客居群体。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将"旅"解释为"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强调离乡寄居的本质特征。先秦时期已形成通过驿站系统接待羁旅行人的制度,《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齐国为吸引"行旅"而改善交通。

自先秦至清代,该词在文献中持续沿用:《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国公族自称"羇旅之臣";《魏书》描述袁式漂泊仍守气节;唐代韩愈《又与中丞书》揭示征人羁旅的群体心理;宋代陆游、清代龚自珍通过诗词延续其文学表达。杜甫白居易人常以"羁旅"入诗,抒发离乡漂泊之情。

韦应物·羁旅的诗句(共1句)

韦应物的诗词曲代表作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