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简介

羁旅(拼音:jī lǚ),汉语词语,指长期寄居他乡或客居异乡的人。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齐侯与敬仲关于"羇旅之臣"的对话,后《周礼·地官·遗人》记载通过物资储备接待羁旅人群,郑玄注其为"过行寄止者"。

该词具有双重语义:既表示寄居他乡的生活状态,也指代处于这种状态的客居群体。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将"旅"解释为"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强调离乡寄居的本质特征。先秦时期已形成通过驿站系统接待羁旅行人的制度,《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齐国为吸引"行旅"而改善交通。

自先秦至清代,该词在文献中持续沿用:《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国公族自称"羇旅之臣";《魏书》描述袁式漂泊仍守气节;唐代韩愈《又与中丞书》揭示征人羁旅的群体心理;宋代陆游、清代龚自珍通过诗词延续其文学表达。杜甫白居易人常以"羁旅"入诗,抒发离乡漂泊之情。

方干·羁旅的诗句(共1句)

方干的诗词曲代表作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