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诗简介

题壁诗指题写于建筑物墙壁或自然石壁等载体上的诗词,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是古代文人即兴创作的重要形式,涵盖寺壁、驿亭、楼阁等多种场所。

其内容多记录人即时情感与思想,既有政治抱负、生活感悟,也有哲理抒怀。如苏轼题西林壁》借峦喻理,王播以“饭后钟”暗讽世态,林升题临安邸》批判南宋偏安,陆游钗头凤》寄托情思。题壁行为兼具诗文传播功能,唐宋时期寺院、驿站常设诗板供题写,形成独特的文化互动现象。

汉代师宜官以书法题壁换取资,为早期代表。唐代蔚然成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作品广泛流传于寺壁、驿墙。宋代延续此,苏轼、陆游等人名作频现,部分场所因题诗频繁出现“刷了再题”的循环。元代后随印刷术普及渐衰,但仍存续于明清文人创作中。

纳兰容若·题壁诗(共2首)

纳兰容若的诗词曲代表作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