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简介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始建于晚唐,初名泗洲院,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扩建后更名,形成“七堂伽蓝”格局,鼎盛时占地20余亩,主体含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保留宋代“五佛同殿”遗构,寺内泗洲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寺院历经宋金战乱、元明动荡,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恢复规模,清末仍延续宋明格局。民国时期寺产充公,1966年最后大殿被拆,寺院彻底消失。

泗洲寺塔为寺院唯一现存建筑,系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棱锥形11级,高49.75米,塔身嵌佛像65尊,翼角雕龙首衔环,塔顶“古塔凌烟”景观为清代唐河八景之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提出重建计划,拟恢复古刹貌。

张九成·菩提寺的古诗词(共1首)

张九成(1092—1159年623日),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南宋官员、理学家。
南宋绍兴二年(1132)殿试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弃官归乡讲学。后应召为太常博士,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他为官不附权贵,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谪守邵州,不久又革职,复以“谤讪朝政”罪名,谪居南安军14年。秦桧死,重新起用,出知温州。因直言上疏,不纳,辞官归故里,不久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致力经学,杂以佛学。著有《横浦集》等多种,对经学有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