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简介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始建于晚唐,初名泗洲院,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扩建后更名,形成“七堂伽蓝”格局,鼎盛时占地20余亩,主体含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保留宋代“五佛同殿”遗构,寺内泗洲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寺院历经宋金战乱、元明动荡,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恢复规模,清末仍延续宋明格局。民国时期寺产充公,1966年最后大殿被拆,寺院彻底消失。

泗洲寺塔为寺院唯一现存建筑,系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棱锥形11级,高49.75米,塔身嵌佛像65尊,翼角雕龙首衔环,塔顶“古塔凌烟”景观为清代唐河八景之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提出重建计划,拟恢复古刹貌。

王维·菩提寺的古诗词(共2首)

王维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