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简介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始建于晚唐,初名泗洲院,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扩建后更名,形成“七堂伽蓝”格局,鼎盛时占地20余亩,主体含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保留宋代“五佛同殿”遗构,寺内泗洲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寺院历经宋金战乱、元明动荡,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恢复规模,清末仍延续宋明格局。民国时期寺产充公,1966年最后大殿被拆,寺院彻底消失。

泗洲寺塔为寺院唯一现存建筑,系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棱锥形11级,高49.75米,塔身嵌佛像65尊,翼角雕龙首衔环,塔顶“古塔凌烟”景观为清代唐河八景之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提出重建计划,拟恢复古刹貌。

姚绶·菩提寺的古诗词(共1首)

  • 1.《菩提寺与雨庵夜话明朝·姚绶菩提绝似古招提,两屐行来自不迷。旧伴閒云归竺来,新添流水入曹溪。何人谩放双凫去,老我还同一鹤栖。刻烛相看过夜半,廿年心事重留题。
姚绶的诗词曲代表作

姚绶(1422—1495)明代官员、书画家。字公绶,号谷庵,又号仙痴、丹丘生、谷庵子、东逸史,汉族,浙江嘉兴大寺人。顺八年进士,官监察御史。著有《谷庵集》、《云东集》、《天人合旨》、《姚御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