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简介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始建于晚唐,初名泗洲院,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扩建后更名,形成“七堂伽蓝”格局,鼎盛时占地20余亩,主体含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保留宋代“五佛同殿”遗构,寺内泗洲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寺院历经宋金战乱、元明动荡,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恢复规模,清末仍延续宋明格局。民国时期寺产充公,1966年最后大殿被拆,寺院彻底消失。

泗洲寺塔为寺院唯一现存建筑,系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棱锥形11级,高49.75米,塔身嵌佛像65尊,翼角雕龙首衔环,塔顶“古塔凌烟”景观为清代唐河八景之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提出重建计划,拟恢复古刹貌。

白居易·菩提寺的古诗词(共2首)

  • 1.《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唐朝·白居易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 2.《菩提寺上方晚眺唐朝·白居易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嵩烟半卷青绡幕, 伊浪平铺绿绮衾。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 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