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简介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5公里。主要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骊山地貌类型属受流水侵蚀剥蚀的中起伏低山,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仁宗庙海拔1302米。山体岩层破碎,包括亘古至晚近多种岩类,上部大多基岩裸露,在较低部位则有化石屑与土状堆积物覆盖。山间分布水源涵养林与景林。

骊山,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众多著名景点;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

孙仅·骊山的古诗(共1首)

孙仅[宋](公元九六九年至一〇一七年)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卒于真宗天禧元年,年四十九岁。少勤学,与兄何俱有名于时。宋代汝州人(今河南汝州)(孙何、孙仅是有争议的人物,元代脱脱写的《宋史》说是“蔡州汝阳人”,荆州则以孙的父亲孙慵在荆州任刺史灿为由,将孙家三兄弟列为荆州三凤。明万历《汝州志》将孙仅列为汝州乡贤。清康熙年间汝州知州宋名立找到了宋代人写的一本书,书中说孙何孙仅是汝州人,认为当代人写当代人较为准确,脱脱写的《宋史》有误。知州宋名立还到状元沟一带进行采风考证,认为孙氏状元应为汝州人。),孙何之弟。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卒于真宗天禧元年,年四十九岁。少勤学,与兄何俱有名于时。咸平元年(公元九九八年),第进士甲科。兄弟连冠贡籍,时人荣之。起家舒州团练推官。举贤良方正之士,仅策入第四等。擢光禄寺丞,直集贤院。累迁右谏议大夫,改左谏议大夫,出知河中府。后进给事中,卒。仅性端懿,中立无竞,笃于儒学,士大夫推其履尚。仅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