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这三种。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春秋时期,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使之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在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寒食的标志性节俗吃冷食等。时至今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寒食节最初只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咏、净肠等俗。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寒食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11年5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赵鼎·寒食古诗(共3首)

  • 1.《寒食宋朝·赵鼎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 2.《寒食书事宋朝·赵鼎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 3.《役所寒食即事宋朝·赵鼎疲民正苦淘泥沙,彼何人兮怒且哗。粗狂不肯道姓字,呼前醉态犹攲斜。自言寒食身无事,快意欲嚼遑恤他。羁愁我自感节物,遣去不问徒咨嗟。
赵鼎的诗词曲代表作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东北(今属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任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祐”。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旋即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随即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追赠太傅、丰国公,赐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