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这三种。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春秋时期,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使之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在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寒食的标志性节俗吃冷食等。时至今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寒食节最初只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咏、净肠等俗。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寒食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11年5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杨徽之·寒食古诗(共1首)

  • 1.《寒食寄郑起侍郎五代·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
杨徽之(921年—1000年),字仲猷,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五代后周至北宋时期大臣、藏书家、诗人。
杨徽之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至集贤校理,累官左拾遗。在北宋时,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历迁刑部、兵部郎中。不久拜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后以足疾告归。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
咸平三年(1000年),杨徽之去世,年八十。追赠兵部尚书。累赠太子少师,谥号“文庄”。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