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简介

菲律宾蛤仔(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帘蛤科蛤仔属的一种贝类,别名甲,中国南方俗称蛤,辽宁称蚬子,东称蛤蜊。菲律宾蛤仔壳长45~55毫米,呈长椭圆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缘略呈截形。通常为浅褐色、红褐色与灰白色相混杂。其水管与其他贝类相较更加细长,连接到贝壳的基部区域相对要宽大。

菲律宾蛤仔自然分布于亚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从北太平洋的萨哈林岛南至印度、印度尼西亚,被后人为引入北美西海岸,并随商业活动扩散至澳大利亚、欧洲多国等地。菲律宾蛤仔在亚热带和较冷的温带地区最丰富,在浅水粗砾、泥浆和砾石的基质中均可被发现。喜埋于滩中营穴居生活,属于典型的埋栖型贝类。作为滤食性贝类,通过伸出水管来滤食,主要摄食海藻、虾排泄物,可以改善水环境,避免赤潮的发生。雌雄异体性腺成熟以每15天为一周期,分批成熟。

菲律宾蛤仔壳含磷酸钙、磷酸镁及角蛋白。而且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作用,也可入药,煮食、配制药膳服食,此外,它可与虾类或鱼类实行混养模式,利用其滤食特性,能净化水质,预防赤潮现象的发生,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释了惠·蛤蜊的古诗词(共1首)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