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简介

菲律宾蛤仔(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帘蛤科蛤仔属的一种贝类,别名甲,中国南方俗称蛤,辽宁称蚬子,东称蛤蜊。菲律宾蛤仔壳长45~55毫米,呈长椭圆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缘略呈截形。通常为浅褐色、红褐色与灰白色相混杂。其水管与其他贝类相较更加细长,连接到贝壳的基部区域相对要宽大。

菲律宾蛤仔自然分布于亚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从北太平洋的萨哈林岛南至印度、印度尼西亚,被后人为引入北美西海岸,并随商业活动扩散至澳大利亚、欧洲多国等地。菲律宾蛤仔在亚热带和较冷的温带地区最丰富,在浅水粗砾、泥浆和砾石的基质中均可被发现。喜埋于滩中营穴居生活,属于典型的埋栖型贝类。作为滤食性贝类,通过伸出水管来滤食,主要摄食海藻、虾排泄物,可以改善水环境,避免赤潮的发生。雌雄异体性腺成熟以每15天为一周期,分批成熟。

菲律宾蛤仔壳含磷酸钙、磷酸镁及角蛋白。而且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作用,也可入药,煮食、配制药膳服食,此外,它可与虾类或鱼类实行混养模式,利用其滤食特性,能净化水质,预防赤潮现象的发生,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梅尧臣·蛤蜊的古诗词(共3首)

梅尧臣的诗词曲代表作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