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作为汉语形容词,由"悲痛"与"愤怒"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记载蔡琰的《悲愤诗》。该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多次出现,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描述刘备"不胜悲愤",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中将其列为小学三年级重点词汇。其语义可分解为因遭遇不公或惨痛事件引发的双重情感反应,常与"填膺""欲绝"等补语搭配构成固定短语。
饶芝祥 (1861一1912) 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 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