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简介

"悲愤"作为汉语形容词,由"悲痛"与"愤怒"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记载蔡琰的《悲愤诗》。该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多次出现,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描述刘备"不胜悲愤",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中将其列为小学三年级重点词汇。其语义可分解为因遭遇不公或惨痛事件引发的双重情感反应,常与"填膺""欲绝"等补语搭配构成固定短语。

柳永·悲愤诗(共1首)

  • 1.《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朝·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诗词曲代表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现存有大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