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简介

"悲愤"作为汉语形容词,由"悲痛"与"愤怒"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记载蔡琰的《悲愤诗》。该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多次出现,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描述刘备"不胜悲愤",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中将其列为小学三年级重点词汇。其语义可分解为因遭遇不公或惨痛事件引发的双重情感反应,常与"填膺""欲绝"等补语搭配构成固定短语。

胡直·悲愤诗(共1首)

  • 1.《悲愤词哭欧阳文朝·其二明朝·胡直日日相语不厌繁,一朝不语心烦冤。几年不共语,归来就君欢。君今忽往矣,已不已不,渺若云山。一去不复还,空有泪潺湲。
胡直(1517—1585)明江西泰和人,字正甫,号庐山。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福建按察使。少时专治古文,后从欧阳德及罗洪先学,以王守仁为宗。有《胡子衡齐》、《衡庐精舍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