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简介

"悲愤"作为汉语形容词,由"悲痛"与"愤怒"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记载蔡琰的《悲愤诗》。该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多次出现,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描述刘备"不胜悲愤",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中将其列为小学三年级重点词汇。其语义可分解为因遭遇不公或惨痛事件引发的双重情感反应,常与"填膺""欲绝"等补语搭配构成固定短语。

陈子昂·悲愤诗(共1首)

陈子昂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骨峥嵘,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