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简介

芭蕉(学名:Musa basjoo),别名甘蕉、天苴、板蕉、牙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芭蕉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果实为浆果,三棱状长圆形,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

芭蕉常分布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原产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日本和韩国有引种栽培。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且多栽植于庭园及农舍附近。芭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也较耐寒,耐半荫,不耐干旱和水涝,适应性较好,生长较快。

芭蕉的园林栽培在较为普遍,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芭蕉果肉、花、叶、根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药食兼用,营养丰富,不仅可以鲜食,其叶、花等部位也可做菜。芭蕉根、叶、汁液、花和子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效。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打芭蕉”、“蕉叶题”、“未展蕉叶”等经典景象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通俗文学和题画诗重要的表现对象。

高攀龙·芭蕉的古诗(共1首)

高攀龙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高攀龙上疏参劾首辅王锡爵,被贬广东揭阳典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高攀龙辞官归家,与顾宪成兄弟复建东林书院,在家讲学二十余年。天启元年(1621年),高攀龙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历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
天启六年(1626年),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该年三,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