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简介

芭蕉(学名:Musa basjoo),别名甘蕉、天苴、板蕉、牙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芭蕉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果实为浆果,三棱状长圆形,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

芭蕉常分布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原产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日本和韩国有引种栽培。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且多栽植于庭园及农舍附近。芭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也较耐寒,耐半荫,不耐干旱和水涝,适应性较好,生长较快。

芭蕉的园林栽培在较为普遍,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芭蕉果肉、花、叶、根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药食兼用,营养丰富,不仅可以鲜食,其叶、花等部位也可做菜。芭蕉根、叶、汁液、花和子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效。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打芭蕉”、“蕉叶题”、“未展蕉叶”等经典景象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通俗文学和题画诗重要的表现对象。

胡汀鹭·芭蕉的古诗(共1首)

胡汀鹭(1884—1943) 名振,号闇公,晚号大浊道人。无锡人。工,钱松岩、杨建侯、陆俨少皆出其门下。擅倚声,有自编题画诗词《汀鹭画缀》,亚子为之序。殁后,其门人许瘦峰编其遗文诗词集《闹红精舍遗稿》传世。精鉴古,富收藏,其藏有无锡清代词人顾贞观所书《金缕曲》墨迹扇面,即与吴汉槎两阕,1924年柳亚子曾作《题顾梁汾寄吴汉槎金缕曲,为胡汀鹭赋》,后胡汀鹭又托谢玉岑转请夏承焘题,夏承焘《天阁学词日记》中有《胡汀鹭画家藏顾梁汾书寄吴汉槎金缕曲词,谢玉岑嘱题》。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亦藏有顾贞观书写的金缕曲扇面,顾贞观生前曾多次书写金缕曲,以赠友人。
  胡汀鹭与词人谢玉岑友善,二十年代同客沪上,多有唱和。谢玉岑早逝,胡挽联:"神伤易感,骨瘦难支,世上已无特健药;深巷斜阳,小楼重幕,我来正是落花时。"抗战时,汀鹭蓄须明志。病逝后谢玉岑岳丈钱名挽联:"小别遽千年,心性相孚,下走能无知己感;天才超一代,丹青余事,先生竟以画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