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简介

芭蕉(学名:Musa basjoo),别名甘蕉、天苴、板蕉、牙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芭蕉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果实为浆果,三棱状长圆形,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

芭蕉常分布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原产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日本和韩国有引种栽培。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且多栽植于庭园及农舍附近。芭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也较耐寒,耐半荫,不耐干旱和水涝,适应性较好,生长较快。

芭蕉的园林栽培在较为普遍,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芭蕉果肉、花、叶、根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药食兼用,营养丰富,不仅可以鲜食,其叶、花等部位也可做菜。芭蕉根、叶、汁液、花和子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效。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打芭蕉”、“蕉叶题”、“未展蕉叶”等经典景象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通俗文学和题画诗重要的表现对象。

马汝骥·芭蕉的古诗(共1首)

  • 1.《芭蕉园明朝·马汝骥 辇道山楼直,宫园水殿低。碧荷春槛出,红药晚阶齐。钓石蛟龙隐,歌台鸟雀啼。翠华当日幸,花木五云迷。
汝骥(1493-1543)字仲房,绥德人。 生于弘治六年九九日,卒于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六日,年五十一。正德庚午五年举乡试。正德十二年(1517)举进士,改庶吉士,寻授编修,能诗,号为才子。正德十四年,因谏南巡廷杖,出为泽州知州。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还为编修如故。嘉靖二年会试为同考官。嘉靖四年,《武宗实录》成,有篡修功,升修馔。嘉靖五年,母王氏卒,归三年,父烟公卒。起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寻改北监。居数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嘉靖二十年,迁礼部右侍郎,加翰林侍讲学士。嘉靖二十二年,以肺病卒,赠尚书,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