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简介

芭蕉(学名:Musa basjoo),别名甘蕉、天苴、板蕉、牙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芭蕉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果实为浆果,三棱状长圆形,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

芭蕉常分布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原产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日本和韩国有引种栽培。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且多栽植于庭园及农舍附近。芭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也较耐寒,耐半荫,不耐干旱和水涝,适应性较好,生长较快。

芭蕉的园林栽培在较为普遍,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芭蕉果肉、花、叶、根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药食兼用,营养丰富,不仅可以鲜食,其叶、花等部位也可做菜。芭蕉根、叶、汁液、花和子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效。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打芭蕉”、“蕉叶题”、“未展蕉叶”等经典景象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通俗文学和题画诗重要的表现对象。

杨维桢·芭蕉的古诗(共1首)

杨维桢的诗词曲代表作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他著述等身,行于世的著作有《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丽则遗音》、《复古诗集》等近二十种。 书法以行草最工,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牖,例载而归”之势,传世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迁表》、《真镜庵募缘疏卷》、《鬻字窝铭》、《城南唱和诗卷》、《元夕与妇饮诗》、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竹西草堂记卷》、《致理斋尺牍》、《晚节堂诗》、《沈生乐府序》等,其余墨迹则多见于书札及书题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