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简介

元旦,即公历的1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施蛰存·关于元旦的诗(共1首)

  • 1.《己卯元旦试笔近现代·施蛰存桃符新处敛愁眉,试笔拈诗悭一辞。木屐已盈佳丽地,饧箫犹似泰平时。屠苏酒热思亲泪,文字功亏报国资。又向天南度元日,生涯廖落患为师。
余总角时、侍大人游寒山寺。见石刻枫桥夜泊、大人指授之、琅琅成诵、心窃好焉。年十二、大人授以诗古文辞。自杜甫兵车行杜牧阿房宫赋始、遂渐进于文学。求书自习之、五六载间、尽玉溪昌谷李杜元白而至于汉魏六朝、皆若可解悟、会心不远。独于当世名流、藏散原石遗晚翠诸家、则往往不能逆其志。自愧才下、学或未至。乃取东坡谷宛陵山诸集读之、固未尝不可解、因甚惑焉。时散原方以江西宗匠主坛坫、末生后学咻之嚾之、不可一世。余三复其集、噤不敢言、所得者偶有句耳。南社诸君子则以江西诗为遗老文学、不足以任革命鼓吹、乃举唐音以为帜。然自柳亚子以下皆规模龚定庵、才或未济、徒见浮薄。宋且不至、何有于于唐。遂弃诗不观、转而事新文学、偶亦作旧诗、皆拟古也。抗战军兴、流移滇闽、稍稍作韵语、寄情言志。然平生讽诵、博涉多方、古来诗人、各有影响。推敲之际、辄受绳约、终不能脱前人科臼。因知宗宁宗唐、徒费唇舌、邯郸学步、孰为是非。于是放笔直书、惟求辞达。或一年止数诗、或经年无一诗。垂四十载、所作不逾三百。删其十一、录而存之、以识平生踪迹、一时情感。览之者当讥其凡庸总杂、不成家数。余亦自知其体气不纯、无当大雅。所自许者、无不可解之作耳。然欲使老妪都解、则犹有愧于白傅也。戊午人日北山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