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简介

元旦,即公历的1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储巏·关于元旦的诗(共1首)

  • 1.《元旦试笔明朝·储巏桃符题罢一传觞,却笑衰颜借酒光。人日草堂还得句,春风燕寝自凝香。随阳候雁多成字,献岁寒梅已作行。满眼阳和开物象,海隅无地着冰霜。
储巏的诗词曲代表作

储巏(1457年—1513年),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先世居毗陵(今常州),元时迁至泰州。始祖光羲公生、卒、葬在金坛,至十九世祖宁七公,为避元季之乱,渡江而北,迁居泰州。储巏幼年聪敏过人,五岁读书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正德八年(1513)七月,储巏病故于南京吏部,终年57岁。临终,友人往问后事,已不能言,犹举笔书“国恩未报,亲养未终”八字,无一语及家事。他死后奉旨归葬于泰州西郊九龙桥,明世宗赐谥“文懿”,追赠礼部尚书,赐祭葬,敕建储文懿祠,储文懿公解元坊,储文懿公会元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