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简介

衣冠(yī guān),汉语词语,原指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服饰,后泛指传统服饰、士族阶层及礼教文化。其本义为衣服与礼帽的组合,引申为仪表规范、缙绅代称及文明象征,常见于古代文献如《管子·形势》“衣冠正则臣下肃”。

该词内涵可分为三层:一指衣物与礼帽的实体组合(如“衣冠不整”);二指士大夫阶层(如“衣冠之弟”);三喻礼教制度(如“衣冠文物”)。历代衣冠制度与礼制紧密关联,如周代“五礼”对应祭服、朝服,汉代完善深衣制,唐代发展袍衫,宋明形成首服、体衣等完整体系。

衣冠作为华夏服饰核心,自周代起逐渐制度化。周代确立冕服体系,汉代深衣成为主流,唐代通裁袍衫普及,宋明细化首服、足衣等规范,并保留冕服古制。其形制主要分上衣下裳、深衣、襦裙三类,兼具礼制功能与实用价值。

尹台·衣冠的诗句(共1句)

尹台(1506—1579)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号洞先生。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所奖拔多为名士。旋还任修撰,专理诰敕。忤仇鸾,几得罪,会鸾先被杀,乃已。严嵩欲结为姻好,拒之,遂有怨。出为南京祭,将行,劝嵩勿害杨继盛。历官为南京礼部尚书。留意理学,其学不傍门户,能密自体验。有《洞农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