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简介

衣冠(yī guān),汉语词语,原指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服饰,后泛指传统服饰、士族阶层及礼教文化。其本义为衣服与礼帽的组合,引申为仪表规范、缙绅代称及文明象征,常见于古代文献如《管子·形势》“衣冠正则臣下肃”。

该词内涵可分为三层:一指衣物与礼帽的实体组合(如“衣冠不整”);二指士大夫阶层(如“衣冠之弟”);三喻礼教制度(如“衣冠文物”)。历代衣冠制度与礼制紧密关联,如周代“五礼”对应祭服、朝服,汉代完善深衣制,唐代发展袍衫,宋明形成首服、体衣等完整体系。

衣冠作为华夏服饰核心,自周代起逐渐制度化。周代确立冕服体系,汉代深衣成为主流,唐代通裁袍衫普及,宋明细化首服、足衣等规范,并保留冕服古制。其形制主要分上衣下裳、深衣、襦裙三类,兼具礼制功能与实用价值。

仇远·衣冠的诗句(共3句)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