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简介

衣冠(yī guān),汉语词语,原指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服饰,后泛指传统服饰、士族阶层及礼教文化。其本义为衣服与礼帽的组合,引申为仪表规范、缙绅代称及文明象征,常见于古代文献如《管子·形势》“衣冠正则臣下肃”。

该词内涵可分为三层:一指衣物与礼帽的实体组合(如“衣冠不整”);二指士大夫阶层(如“衣冠之弟”);三喻礼教制度(如“衣冠文物”)。历代衣冠制度与礼制紧密关联,如周代“五礼”对应祭服、朝服,汉代完善深衣制,唐代发展袍衫,宋明形成首服、体衣等完整体系。

衣冠作为华夏服饰核心,自周代起逐渐制度化。周代确立冕服体系,汉代深衣成为主流,唐代通裁袍衫普及,宋明细化首服、足衣等规范,并保留冕服古制。其形制主要分上衣下裳、深衣、襦裙三类,兼具礼制功能与实用价值。

宋琬·衣冠的诗句(共1句)

宋琬的诗词曲代表作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

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