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简介

夕阳为汉语名词,拼音xī yáng(台湾地区读xì yáng),本义指傍晚的太阳的西面,后引申为晚年象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大雅》,属汉语基本词汇。

其内涵包含三重释义:地理方位指山西侧,如《诗经》“度其夕阳”所示;自然景象指黄昏红日,常见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欧阳修醉翁亭记》等文;晋代起被赋予比喻义,如刘琨“夕阳忽西流”、杜甫“人扶报夕阳”借落日喻暮年。科学层面,其橙红色调源于大气散射效应。

该词在汉代《释名》中界定方位含义,唐宋时期成为诗人寄情的重要意象,融合自然与情感。近代科学分析解释了夕阳光学现象及视觉形态变化的物理机制。

朱庆馀·描写夕阳的诗句(共1句)

朱庆馀的诗词曲代表作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