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简介

夕阳为汉语名词,拼音xī yáng(台湾地区读xì yáng),本义指傍晚的太阳的西面,后引申为晚年象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大雅》,属汉语基本词汇。

其内涵包含三重释义:地理方位指山西侧,如《诗经》“度其夕阳”所示;自然景象指黄昏红日,常见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欧阳修醉翁亭记》等文;晋代起被赋予比喻义,如刘琨“夕阳忽西流”、杜甫“人扶报夕阳”借落日喻暮年。科学层面,其橙红色调源于大气散射效应。

该词在汉代《释名》中界定方位含义,唐宋时期成为诗人寄情的重要意象,融合自然与情感。近代科学分析解释了夕阳光学现象及视觉形态变化的物理机制。

于右任·描写夕阳的诗句(共1句)

于右任的诗词曲代表作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