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描写夕阳的诗句(共1句)

夕阳简介

夕阳为汉语名词,拼音xī yáng(台湾地区读xì yáng),本义指傍晚的太阳的西面,后引申为晚年象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大雅》,属汉语基本词汇。

其内涵包含三重释义:地理方位指山西侧,如《诗经》“度其夕阳”所示;自然景象指黄昏红日,常见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欧阳修醉翁亭记》等文;晋代起被赋予比喻义,如刘琨“夕阳忽西流”、杜甫“人扶报夕阳”借落日喻暮年。科学层面,其橙红色调源于大气散射效应。

该词在汉代《释名》中界定方位含义,唐宋时期成为诗人寄情的重要意象,融合自然与情感。近代科学分析解释了夕阳光学现象及视觉形态变化的物理机制。

何景明的诗词曲代表作

何景明(1483年8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