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简介

夕阳为汉语名词,拼音xī yáng(台湾地区读xì yáng),本义指傍晚的太阳的西面,后引申为晚年象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大雅》,属汉语基本词汇。

其内涵包含三重释义:地理方位指山西侧,如《诗经》“度其夕阳”所示;自然景象指黄昏红日,常见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欧阳修醉翁亭记》等文;晋代起被赋予比喻义,如刘琨“夕阳忽西流”、杜甫“人扶报夕阳”借落日喻暮年。科学层面,其橙红色调源于大气散射效应。

该词在汉代《释名》中界定方位含义,唐宋时期成为诗人寄情的重要意象,融合自然与情感。近代科学分析解释了夕阳光学现象及视觉形态变化的物理机制。

施耐庵·描写夕阳的诗句(共1句)

施耐庵的诗词曲代表作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