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简介

南北,汉语词语,拼音为nán běi,原指地理方位中的南方与北方,或二者间的空间距离,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其基本内涵包括地理方位划分(如《三国志》注引“天隔南北”)和纵向跨度(如晋代《博物志》载阿房宫“南北三百步”)。

该词在古籍中具有多维语义:唐宋时期衍生出“方向不确定”的比喻义(如王安石“随阳以南北”),北朝儒学分为“南学”“北学”体现学术差异,明代俗语以“南北”代称男子(与“东西”对应)。部分典籍还赋予其计谋能力等引申义。

其语义演变贯穿古代文献:先秦至汉魏侧重方位指代(如《史记》以星象论方位),晋唐扩展至空间跨度,宋明后逐渐融入俚语及学派分野的抽象概念。明清笔记记录其世俗化转义,如方以智《通雅》载“称男子曰南北”。

许浑·南北的诗句(共2句)

许浑的诗词曲代表作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