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简介

南北,汉语词语,拼音为nán běi,原指地理方位中的南方与北方,或二者间的空间距离,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其基本内涵包括地理方位划分(如《三国志》注引“天隔南北”)和纵向跨度(如晋代《博物志》载阿房宫“南北三百步”)。

该词在古籍中具有多维语义:唐宋时期衍生出“方向不确定”的比喻义(如王安石“随阳以南北”),北朝儒学分为“南学”“北学”体现学术差异,明代俗语以“南北”代称男子(与“东西”对应)。部分典籍还赋予其计谋能力等引申义。

其语义演变贯穿古代文献:先秦至汉魏侧重方位指代(如《史记》以星象论方位),晋唐扩展至空间跨度,宋明后逐渐融入俚语及学派分野的抽象概念。明清笔记记录其世俗化转义,如方以智《通雅》载“称男子曰南北”。

皇甫汸·南北的诗句(共1句)

皇甫汸的诗词曲代表作

皇甫汸(1497-1582),明嘉靖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循,号百泉、百泉子,斋名浩歌亭。明朝官员,诗人。兄弟排行第三,七岁能诗,又工书法,嘉靖八年(1529)进士,以吏部郎中左迁大名通判,官工部主事,因监运陵石迟缓,贬为黄州推官。迁南京稽勋郎中,再贬开州同知,量移处州同知,擢南佥事,以计典论黜。浮沉不废吟咏,与皇甫冲(字子浚)、皇甫涍(字子安)、皇甫濂(字子约)为四兄弟,人称“皇甫四杰”。时吴人有:“前有四皇,后有三张。”汸和易,近声色,好狎游。于兄弟中最老寿,年八十乃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