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简介

“可怜”是汉语常用词语,拼音为kě lián,最早见于南朝集《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该词具有多义性,既可作动词表“怜悯”(如白居易卖炭翁》),又可作形容词表示“值得怜悯”“数量稀少”或“质量低劣”,如现代汉语中“知识贫乏得可怜”。部分语境中还衍生出“可爱”“可喜”等特殊义项,如杜甫“可怜九争神骏”形容匹神骏。

其语义体系在古籍中尤为丰富:先秦《庄子·庚桑楚》以“可怜哉”表达哀悯,唐代杜牧用“可怜焦土”表惋惜,王昌龄借“可怜今千门里”写佳节之喜。宋明时期进一步扩展至抽象感受,如毛滂词中“半青橙子可怜香”描绘香气异常。

历经语义演变,该词在现代仍保留核心内涵。鲁迅筝》以“憔悴可怜”刻人物状态,老舍《馆》延续其表怜悯的传统用法。方言中还存在特殊引申,如桐城歌将“可怜”延伸为“得不到”的义项,体现出词汇在汉语表达中的持久生命力。

高启·可怜的诗句(共2句)

高启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