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简介

“可怜”是汉语常用词语,拼音为kě lián,最早见于南朝集《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该词具有多义性,既可作动词表“怜悯”(如白居易卖炭翁》),又可作形容词表示“值得怜悯”“数量稀少”或“质量低劣”,如现代汉语中“知识贫乏得可怜”。部分语境中还衍生出“可爱”“可喜”等特殊义项,如杜甫“可怜九争神骏”形容匹神骏。

其语义体系在古籍中尤为丰富:先秦《庄子·庚桑楚》以“可怜哉”表达哀悯,唐代杜牧用“可怜焦土”表惋惜,王昌龄借“可怜今千门里”写佳节之喜。宋明时期进一步扩展至抽象感受,如毛滂词中“半青橙子可怜香”描绘香气异常。

历经语义演变,该词在现代仍保留核心内涵。鲁迅筝》以“憔悴可怜”刻人物状态,老舍《馆》延续其表怜悯的传统用法。方言中还存在特殊引申,如桐城歌将“可怜”延伸为“得不到”的义项,体现出词汇在汉语表达中的持久生命力。

白居易·可怜的诗句(共20句)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