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君子的诗句(共1句)

君子简介

君子(拼音:jūn zǐ),"君"字从尹从口,"尹"象征治事,"口"象征发令,合指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原为先秦时期指代君王之子的称谓,强调统治者阶层的身份属性,《诗经》《左传》等典籍中多用以区分地位高低。春秋时期经孔子重构,转变为儒家道德人格概念,提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三达德标准,确立"君子义以为质""文质彬彬"等行为准则,形成系统的德行标准体系。

该词包含三重含义:一指人格高尚的道德典范,如《论语》"君子坦荡荡"与《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二指古代地位尊贵的统治者,见于《孟子》"君子有不战"与《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作社交尊称,如李朝威《柳毅传》"君子书叙"。儒家强调君子需具备内在道德自觉、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提倡"义之与比"的价值尺度与知行合一的修养路径。

语义演变始于西周,早期与"小人"对举强调社会地位差异。孔子通过《论语》完成从身份标识向伦理范畴的转型,提出"君子不器""和而不同"等理念,确立其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概念。战国诸子对君子文化进行多元阐释,汉代经学将其纳入天人感应体系,宋明理学发展为心性论学说。

赵孟頫的诗词曲代表作

赵孟頫(fǔ)(1254年10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对他颇为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于至治二年(1322年)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