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简介

君子(拼音:jūn zǐ),"君"字从尹从口,"尹"象征治事,"口"象征发令,合指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原为先秦时期指代君王之子的称谓,强调统治者阶层的身份属性,《诗经》《左传》等典籍中多用以区分地位高低。春秋时期经孔子重构,转变为儒家道德人格概念,提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三达德标准,确立"君子义以为质""文质彬彬"等行为准则,形成系统的德行标准体系。

该词包含三重含义:一指人格高尚的道德典范,如《论语》"君子坦荡荡"与《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二指古代地位尊贵的统治者,见于《孟子》"君子有不战"与《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作社交尊称,如李朝威《柳毅传》"君子书叙"。儒家强调君子需具备内在道德自觉、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提倡"义之与比"的价值尺度与知行合一的修养路径。

语义演变始于西周,早期与"小人"对举强调社会地位差异。孔子通过《论语》完成从身份标识向伦理范畴的转型,提出"君子不器""和而不同"等理念,确立其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概念。战国诸子对君子文化进行多元阐释,汉代经学将其纳入天人感应体系,宋明理学发展为心性论学说。

李商隐·君子的诗句(共2句)

李商隐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