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君子的诗句(共1句)

君子简介

君子(拼音:jūn zǐ),"君"字从尹从口,"尹"象征治事,"口"象征发令,合指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原为先秦时期指代君王之子的称谓,强调统治者阶层的身份属性,《诗经》《左传》等典籍中多用以区分地位高低。春秋时期经孔子重构,转变为儒家道德人格概念,提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三达德标准,确立"君子义以为质""文质彬彬"等行为准则,形成系统的德行标准体系。

该词包含三重含义:一指人格高尚的道德典范,如《论语》"君子坦荡荡"与《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二指古代地位尊贵的统治者,见于《孟子》"君子有不战"与《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作社交尊称,如李朝威《柳毅传》"君子书叙"。儒家强调君子需具备内在道德自觉、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提倡"义之与比"的价值尺度与知行合一的修养路径。

语义演变始于西周,早期与"小人"对举强调社会地位差异。孔子通过《论语》完成从身份标识向伦理范畴的转型,提出"君子不器""和而不同"等理念,确立其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概念。战国诸子对君子文化进行多元阐释,汉代经学将其纳入天人感应体系,宋明理学发展为心性论学说。

沈周的诗词曲代表作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中国明朝画家,吴门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