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简介

干戈,汉语词汇,原指古代两种兵器,“干”为盾,“戈”为矛状进攻武器,后通称兵器,并引申指战争、武力及武舞。

其内涵包括四类:兵器统称、战争代称、兵士象征及古代武舞名称。相关成语如“化干戈为玉帛”喻战转和,“大动干戈”指大举用兵或行事夸张,常见于文典故。历代文献如《盐铁论》《抱朴子》及杜甫王安石等作品均以“干戈”为战争意象。

词源自先秦军事文化,商周时期已广泛使用。《诗经》《礼记》记载其作为兵器与武舞的用途,汉代后逐渐成为文学中的战争符号,唐宋诗词及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强化其文化意义。

溥心畬·干戈的诗句(共1句)

溥心畲(yú)(1896年9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