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简介

指飘浮在天空的彩,最早见于《楚辞·九辩》,后逐渐发展为汉语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词语概念,亦作骏马名称使用。

其内涵随语境演变:因形态飘忽,常喻游子漂泊(如李白“浮云游子意”)或世事无常;因悠然特性,可表淡泊心境(如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因短暂易散,多指虚妄不义之物(如《论语》“不义而富贵如浮云”);因遮蔽属性,亦象征谗邪阻隔(如李白“浮云蔽日”)。古典诗词中,该意象常借浮云抒怀明志,如杜甫喻牵挂、王安石喻破除迷障。

该词意象始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楚辞》《淮南子》“浮云蔽日”等奠定其文学基础。汉代苏李以浮云喻离愁,唐代李杜等扩展其象征体系。宋至近现代,浮云意象持续演变,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与陈毅诗句均凸显其寓意中的抗争精神。

张昌宗·浮云的诗句(共1句)

张昌宗(?—705年),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排行第六。人称六郎。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张昌宗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朝内高官、宗室并称易之、昌宗二人为五郎、六郎。
张昌宗官至春官侍郎,封为邺国公。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敕张昌宗和李峤张说等学士编撰《三教珠英》。
武周晚年,与其兄张易之把持朝政,败坏朝纲。神龙元年(705年)正十二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迎李显复辟,诛杀张昌宗、张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