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简介

指飘浮在天空的彩,最早见于《楚辞·九辩》,后逐渐发展为汉语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词语概念,亦作骏马名称使用。

其内涵随语境演变:因形态飘忽,常喻游子漂泊(如李白“浮云游子意”)或世事无常;因悠然特性,可表淡泊心境(如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因短暂易散,多指虚妄不义之物(如《论语》“不义而富贵如浮云”);因遮蔽属性,亦象征谗邪阻隔(如李白“浮云蔽日”)。古典诗词中,该意象常借浮云抒怀明志,如杜甫喻牵挂、王安石喻破除迷障。

该词意象始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楚辞》《淮南子》“浮云蔽日”等奠定其文学基础。汉代苏李以浮云喻离愁,唐代李杜等扩展其象征体系。宋至近现代,浮云意象持续演变,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与陈毅诗句均凸显其寓意中的抗争精神。

金庸·浮云的诗句(共1句)

金庸的诗词曲代表作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