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简介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为茜草科栀子属灌木植物,原生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有引入。

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芳香,单朵生于枝顶;果卵形、近球形或椭圆形,黄色或橙红色;种子多数,近圆形而稍有棱角;期3~7,果期5月~翌年2月。在《本草纲目》中,栀子被称为“巵子”,“巵”同“卮”,它的果子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卮”,因此古人就顺势给它叫“栀子”。

栀子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黏性酸性土壤中;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等。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能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胃中热气等症,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新编》中有记载。栀子花可用于制作饮饮用,可与面粉和油调匀制作糕点食用。南方的栀子春芽秀美翠绿,夏花素洁芬芳,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栀子的果实含有黄酮类相子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为栀子黄色素。《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

刘禹锡·关于栀子花的古诗(共1首)

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